让绿色发展成为城市最鲜明底色

日期: 2024-12-09 作者: 客户现场

  成都将坚持绿色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图为兴隆湖周边本报摄影部供图

  习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绿色”成为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趋势和着力点。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人们的深切期望,城市绿色发展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头戏”。政府工作报告说明,今后五年,成都将坚持绿色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守好一方碧水蓝天,成都正为千万成都人的生态福祉而攻坚聚力:持续推进“三治一增”,深入实施锦城蓝天、蓉城碧水、城市绿心等建设行动,让绿色发展成为城市最鲜明底色和最持久优势。而有关绿色发展的话题依旧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市人大代表、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工厂厂长袁汉平把目光聚焦在了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上。在他看来,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的发展的新趋势,既是一种绿色经济,也可以为市民增添一种绿色低碳出行的方式。

  他带来了一组数据:截至2017年底,成都市汽车保有量约442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4万辆,占比0.9%。预计到2020年,成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约12万辆,年均增长45.2%。目前,成都已累计建成充(换)电站296座,充电桩9658个。“可见,现有的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还不能满足用车需求,这既制约了市民购车意愿,不利于成都市正在强力开展的大气环境治理,也影响了现有整车企业转型升级和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袁汉平说道。

  如何逐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袁汉平从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是顶层设计,要注重规划统筹。”袁汉平表示,可以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并规划、统筹建设,积极营造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电动汽车使用环境。同时,加速聚集新能源汽车产业要素资源,汇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做大产业规模,做优发展质量,推动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量质齐飞。同时,建立和完善成都充电设施发展的推进机制。在规划实施方面,袁汉平建议,可根据国家和有关政策要求,在公交(客运)场站、高速路服务区、加油站点等区域抓好充电设施建设;同时,全市党政机关、国有企业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快速推进在政府办公、工业园区、物流基地等区域建设充电设施。

  在袁汉平看来,这需要相关部门创新思路措施,加快建设成都市充电设施管理运营平台,推动充电设施运营平台实现相互连通;同时,开展充电支付一体化试点,探索跨运营商、跨区域之间充电费用支付的互联,构建“充电设施+服务体系”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

  成都天府绿道“一轴两山三环七道”布局核心的“一轴”,便是锦江绿道。“都江堰作为锦江绿道的起点,既是天府绿道之源,更是天府文化之源。”市人大代表、都江堰市奎光塔街道龙潭湾社区党委书记马明说,锦江绿道主轴北起都江堰水利工程鱼嘴,南至双流区黄龙溪古镇,绿道全长240公里,其中从鱼嘴至柏条河到郫都区为都江堰伏龙开源段,长约25公里,涉及龙池镇、灌口街道、幸福街道、永丰街道、银杏街道、胥家镇、天马镇共7个乡镇(街道)。

  马明说,锦江绿道的建设实施将极大提升沿岸景观品质,丰富居民生活,对于重塑城市形态、提升城市竞争力、推动绿色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作为西控的主要区(市)县,对都江堰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的配套,和城市的形象有很大的帮助和好处。”马明表示。

  如何快速高效推进锦江绿道主轴建设?马明建议,在规划中,应突出“生态+旅游”。“建议坚持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的设计理念,以绿道为落脚点,配套景观、节点,在旅游规划上下功夫。”马明认为,在绿道驿站建设中,应招引高水平旅游产业项目,特别是要将锦江沿线林盘院落、田园综合体、民宿聚落串联起来,将游客从景区引入城区、引入田园,以绿道带动旅游,推进沿线旅游发展。

  同时,马明建议,要协调河道管理部门。“锦江绿道河道为省管河道,各区(市)县与河道管理部门协调对接难度较大,建议锦江水生态治理和锦江绿道建设领导小组统一对接相关河道管理部门,协调减免绿道建设的河道占用费。”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今天,绿色更代表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众的期盼。面临新挑战,成都迎来了绿色发展的时机,提高环境治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些都将成为成都未来的绿色破题。

  环境治理涉及方方面面,市人大代表、新都区小草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肖惠文对成都绿化垃圾、大件垃圾处置尤为关心。“如果不处理好绿化垃圾,既影响环境卫生又易引起新的空气或地下水污染的危害。”同时,肖惠文认为,随着我市市民生活品质的逐步的提升,家具的更新换代也随之加快,由此产生了废旧沙发、旧床褥、旧衣柜、废弃电器等大件垃圾,处理大件垃圾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处置绿化垃圾、大件垃圾?肖惠文建议,设置环卫数字化监督平台市民热线电话,可由政府购买服务,各环卫保洁公司收集人员到现场进行大件垃圾无偿收集服务。负责大件废弃物处置的环卫固废处理公司,本着按照类别存储放置、资源利用、无害处置的原则,将收集到的大件废弃物进行拆解、切割、分离、分类放置后,对有毒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进行单独处置,其他部件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同时,建议成都加大投入,购买树枝粉碎机,为市民解决绿色垃圾处置难的问题;同时树枝粉碎机加工的物料,还可以做树木、花卉的底肥使用,既达到了绿化环保又做到了废弃物再次循环利用的目的,能够说是一举两得。

  绿化垃圾“变废为宝”到底有何具体益处?据了解,绿化垃圾是“天然肥料”, 落叶、枯枝以及城市绿化美化和郊区林业抚育、果树修剪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树木枝干、草屑及其他修剪物,都属于绿化垃圾。以落叶为例,它本身就是有机物,腐烂后是最好的“天然肥料”,树木重新吸收利用后,是一种“天然的循环”。另外,这些绿化垃圾经过深加工后还可以用做植物育苗、花卉栽培基质,加工成有机肥后,能普遍的应用于园林绿化和农业生产。

  “我这次建议建立像河长制一样的湖长制,加强湖泊的管理工作。” 市政协委员、民建市委会常委,国浩(成都)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张利锋表示,近年来,成都在生态保护的规划、建设方面,采取了很多创新的措施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如建设了不少的人工湖泊,政府用这些宝贵的土地资源建设生态湿地、湖泊,对成都的水源涵养、防洪、生态修复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也是真正的惠民、利民举措。”

  张利锋说,对这些宝贵的湖泊,无疑应加强管理,遵循湖泊的生态特性和治理规律,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构建湖泊管理保护长效机制,“因此,建立并推行湖长制就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他建议,成都应尽快建立并实施“湖长制”,将近年所新建的人工湖泊全部纳入“湖长制”的管理范围,并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切实保护这些珍贵的人工湖泊。

  此外,张利锋还表示,随着我市中心城区扩大,大气污染治理也出现了新的情况,因此他建议制定《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尽快总结成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经验教训,并结合《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实施以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提高,让成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张利锋说,通过制定该条例,以法制的手段管理、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让成都的天更蓝、水更清,让成都成为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

  作为实施“东进”战略的重大措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要求“全面加强人居环境建设,加快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其发展目标是以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理念建设国际化城市森林公园。在市政协委员、四川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冉鸣看来,目前,公园建设还面临生态资源分布差别较大、龙泉山缺水严重、土壤贫瘠的问题,现有森林植物品种较少、还未制定森林公园各项专业规划、区域内生态移民后的遗留问题等。围绕此,他带来了加快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的建议。

  “先规划后建设,完成专项规划和立法是首要。”冉鸣谈道,本着“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总体设计完成获批之后,积极地推进各项专业规划的编制,形成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的规划体系,避免各自为政的粗放性开发建设。其次要加大水利设施的投入,恢复森林植被。建议市水务部门开展专题研究,解决龙泉山东侧地区开发用水问题。区(市)县的水利部门安排专项资金,维修改造龙泉山区域的水利设施,使其能够很好的满足区域内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和生态恢复的需要。并优选适宜林木品种植树造林。

  同时,可保护本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小镇和现代农业。可积极利用和保护本土知名度较高或知名度不高的文化遗迹,丰富森林公园的旅游文化。“目前在规划与建设的特色小镇中,应尽可能的避免出现欧洲式样的建筑、构筑物,要大力弘扬天府文化。”他建议,可维修改造一批川西特色“民宿”,培育新型民宿,建造一批具有浓郁川西平原特色的建筑和川西民居,也可优先考虑引入“彩绘墙”等文创形式,展示成都的熊猫文化、川剧文化等,将特色小镇营造为天府文化的窗口。

  此外,还可按照“以工促农、以贸带农、以旅助农”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思路,详细规划基本农田和农业用地的利用方式,推进菜粮高标准农田建设,由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精品农业转变。运用互联网+农业的技术方法,通过市场引导,高质高效生产,智慧流通,使龙泉山的农业得到转型升级,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让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政府工作报告对于今后五年重点完成的五大任务的部署,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市政协委员、成华区猛追湾街道祥和里社区主任陈燕和记者说,近年来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环境质量的逐步改善。为从源头上解决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她建议成都市社区实施垃圾分类。

  随着在线外卖市场越来越火爆,在庞大的订单量背后,是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问题。“塑料需要降解,对环境危害很大,要从源头来改善。”陈燕和记者说,通过调研,她了解到,目前成都市日产生活垃圾约1.2万吨,计算下来,一个成都人每天要产生1公斤左右的生活垃圾,在她看来,社区是社会不可或缺的细胞,所有垃圾的发源点都来自于我们生活的社区,从社区推广垃圾分类将会事半功倍。

  她谈道,目前垃圾分类对居民约束力不强,执行力度不够高,宣传不到位,因此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观念未转变,分类垃圾知识缺乏,积极性不高,所以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对此,她建议以社区个人积极分子作为榜样带动家庭参与,以家庭带动社会,打造社区环保标杆。同时,建议搭建环保交流平台,找准突破口,多面入手,推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参与社区环境治理,进入一个互相合作的时代,企业、NGO、媒体等多方联合行动。建立垃圾分类奖励机制及优秀评选,开展最美院落自治理评选活动,促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

  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基层社区工作者,陈燕自己也期盼能清楚看到更多的绿地。她向记者介绍道,祥和里社区附近只有一个成华公园,而新华公园又在重建,居民对绿地的期待值很高,“今年祥和里将启动小游园、微绿地建设。”据她透露,届时社区居民不管是老人、小孩,还是孕妇,这些特殊人群将有更多休闲空间和绿地,线米见园”。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