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4月10日电(记者 连振)在内蒙古通辽市的广袤平原上,春播没有开端,本来地里几十公分高的玉米秸秆却已不见踪影。秸秆,去了哪里呢?本来,这儿的秸秆早就打成了捆,成为近四百万头肉牛的“口粮”。
内蒙古通辽市地处“国际黄金玉米带”和“黄金肉牛饲养带”,素有“内蒙古粮仓”“我国黄牛之乡”的美誉,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既是“粮仓”,又是“肉库”。
秸秆怎样用?肉牛吃什么?内部循环成了最优解——从玉米到肉牛,秸秆成了“枢纽”,栽培和饲养形成了完好的生态闭环。
科尔沁左翼后旗巴彦毛都苏木的乡民文峰家的庭院里,金黄的玉米秸秆堆满了院子,一台秸秆破坏机正霹雷作响。
“这些破坏的秸秆但是咱养牛的‘金疙瘩’!”文峰抓起一把破坏后的秸秆对记者说,经过“种养联动+秸秆循环”形式,70亩青贮地、30亩黄贮玉米地、100亩紫花苜蓿让养牛饲料本钱直降70%,玉米地的亩均效益得到进步。
2022年11月2日,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庆和镇火犁村,乡民驾驭拖拉机将打捆后的秸秆收回。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玉米秸秆经过处理后用于饲料,一起,饲养发生的粪污经过发酵等处理后转化为有机肥,再还田用于农作物栽培。经过秸秆饲料化和粪污肥料化,构建了一个完好的生态闭环,促进了栽培业与饲养业的协同开展,完成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使用、生态维护与工业高质量开展的多赢。
2023年4月14日,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甘旗卡镇,养牛大户布和白乙预备喂牛。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在肉牛存栏量达104.3万头,秸秆产值达50亿斤的科尔沁左翼后旗,当地逐渐健全秸秆收储运系统,培养强大秸秆收储运专业合作社、经纪人部队等运营主体,建造秸秆收储中心和暂时堆放点,进步秸秆搜集、运送和贮存才能,拓宽秸秆综合使用途径。2024年,科尔沁左翼后旗建造储草棚63643平方米,建造收储中心2个、收买站点10个。
秸秆上粮仓,变身“金疙瘩”。现在,在粮食产值稳居全区首位,肉牛饲养规划、牛肉产值居全国地级市首位的通辽市,秸秆使用率已达92.8%,其间饲料化使用量795.6万吨,饲料化使用率84.3%,秸秆饲料化已成为当地农业绿色开展,建造农业强国进程中的重要驱动力。回来搜狐,检查更加多